【文化快报】南乐县运河两岸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 | 作者:
【文化快报】南乐县运河两岸文化遗产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南乐县运河两岸文化遗产
目 录
1.史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南乐文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宋耿落汉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千口抗日武装联防区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元村镇苏式粮仓
8.元村码头、渡口、石灰窑遗址群
9.后什固煤炭商号、码头遗址
10.傅家大院
11.碑刻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南乐段属于大运河10个河段中的卫河段,是一条见证中国漕运兴衰发展史的河流。卫河南乐段由清丰县潮汪村入南乐县境,流经元村镇涨汪、百尺、元村集、后什固、谷村、梁村乡与寺庄乡部分村庄,由寺庄乡大北张村入河北省大名境,全长21.5公里,宽约150米,面积约3.3平方公里。
清末民初,往来于卫河水上的货船达千余只,排水量百吨以上的大船约占1/3,船工有3000多人。历史上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断船,总通航时间达1800余年。
隋唐大运河(南乐段)文化带现存文物遗址、遗产丰富。文物类别主要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码头、仓储等。周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史官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南乐县文庙》、《宋耿落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旧址》、《千口抗日武装联防区旧址》、《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1.史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官遗址位于南乐县城西北18公里梁村乡史官村(原吴村)北,面积约二万余平方米,因遗址上有传说时代黄帝的史官、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而得名。从科学试掘探明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内涵丰富。试掘证实该遗址是一处涵盖唐宋文化、汉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出土了汉代砖瓦、陶瓮,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绳纹鬲、缸、盆、泥质黑陶罐和骨锹、石铲。仰韶文化时期彩绘红陶钵、鼎、小口尖底瓶等器物残件。仓颉陵为土筑,呈圆锥形,高3米,直径13米,周围用青砖砌护,居于遗址中部东侧。陵前列有碑、坊、石翁仲、石望柱。西侧为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始称仓颉祠,唐时扩建并改称仓颉庙,以后历代多有修葺。仓颉,相传为上古时代黄帝的史官,生有睿德,四目灵光,创造了文字,代以结绳记事,后人尊为造字圣人。史官遗址历史悠久,是南乐古老文明的见证,为研究古代城邑、汉字的创始和华夏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9年10月史官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南乐文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乐文庙位于城关镇南街村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当时的南乐县主簿叶伯瑾始建。永乐五年(1407年)知县吴文质、正统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继扩建,初具规模。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都做过增修扩建,在戟门和棂星门间凿有泮池,增添了东西两庑,扩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等。康熙十二年,又建名宦祠和乡贤祠,使文庙规模不断增大,并形成现今建筑布局。其中大成殿是豫北地区时代最早、保存现状较好的明代建筑,比北京故宫还要早近半个世纪,既有元代建筑风格,又有明代早期建筑特点。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乐文庙建筑群由三路院落构成,由西向东依次为学宫、文庙和文昌宫,是典型的庙学一体、左庙右学的布局形式。学宫区和文昌宫是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学署建筑群和以文昌殿为中心的文昌宫建筑群。
3.宋耿落汉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耿落汉墓群位于福堪镇宋耿落村。该墓群共发掘了三座墓葬。由于三座墓葬在早期盗掘严重,共出土器物二百余件,多为陶器,其中釉陶较多,器形硕大,制作精美,特别是陶楼的细部纹饰刻画较为精美,表明东汉时期的陶艺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釉陶的出现为之后瓷器以及三彩器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宋耿落汉墓群当为东汉东武阳侯具瑗的家族墓地,该墓地具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系统,与墓葬形制结构、出土文物等一起构成了东汉晚期较为完整的宦者侯埋葬制度规范,填补了东汉晚期宦者侯葬制内容的空白,为研究汉代宦官官秩制度、宦者侯制度、宦者侯的“袭封”制度以及宦官丧葬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1980年被南乐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座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南乐汉墓》已于2015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4.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旧址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成立于1927年,创始人刘大风,是豫北地区成立最早的党的基层组织。1927年,中共大名七师特别支部书记刘大风,回到家乡佛善村,深入穷苦百姓茅棚草舍,广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了刘峰、吴书升等第一批共产党员,并于当年4月,在佛善村成立了濮阳市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佛善村党支部,刘峰任支部书记。
1986年近德固乡筹建了佛善村支部旧址纪念馆,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210平方米。2018年筹划重建了纪念馆,场馆建设主要突出党史教育功能,遵循与红色旅游景区和整体旅游产业规划相衔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建设。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2000年11月,被南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濮阳市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千口抗日武装联防区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乐县千口抗日武装联防区旧址,位于县城东南边陲,包含张庄集、李家村、樊村、武家村、杜家村、阎村六个村。1940年“五•五”扫荡以后日军占领南乐,到处烧杀掠夺,修筑炮楼,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1941年秋季,县党组来到张庄集一带开展工作,决定以张庄集为中心,把周围六个村庄的群众组织起来,配合县独立团打击敌人,武装保卫家乡。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和分区部队的大力支援下,建立抗日武装联防区,取名“武装联防”。
目前,“武联防”旧址还保存有联络处旧址、抗日小学教师宿舍旧址、被服厂旧址、医院旧址、敌工部旧址、兵工厂员工宿舍旧址、地道遗址、寨墙遗存等,对其进行修缮和展示,使其成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启迪今人教育后代可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l937年l0月,中共直南特委书记刘大风,先后在清丰县青石磙村和南乐县近德固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建立抗日武装问题。会议提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武装起来保卫家乡,就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口号,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支持和参加抗日武装。刘大风、晁哲甫、王振华在清丰、南乐西部地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已有的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十人团”为基础,联络居家的进步学生,迅速建立抗日武装。
四支队发源地旧址现保存有队部旧址、游击队队员宿舍1号和2号旧址。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元村镇苏式粮仓
元村镇苏式粮仓位于元村镇北街,元村镇人民政府东侧,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2340平方米,砖木结构。现存有7座粮仓,其中,一、二、三号粮仓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四、五号粮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六、七号粮仓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仓储具有连片、集中的特点,保存状况良好。
2017年12月18日,元村镇仓储列入南乐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元村码头、渡口、石灰窑遗址群
码头遗址,位于卫河大桥东侧八十米处,码头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所发现的遗物分布范围来看,应为当时的建筑材料物资集散场地。
渡口遗址,位于元村镇卫河大桥西约八十米处,南岸现存用砖砌渡口东西长约22米,北岸现存有砖砌渡口东西长约22米,平面皆呈方形。依据出土遗物特征,此渡口应为明、清时期渡口并一直沿用至现代。渡口道路总面积约406米,从始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石灰窑遗址,位于元村镇北卫河大桥西约150米处。经钻探,现存遗址东西宽约84米,南北长约63米,总面积约5292米,为石砌结构。
9.后什固煤炭商号、码头遗址:
后什固煤炭商号、码头遗址位于元村镇后什固北卫河南岸,连片集中。是历代煤炭、粮食等生活物资积散地。沿岸共发现煤炭商号遗址11处,分别是宏兴煤站、双义公煤行、同阖昌煤站、玉兴城煤站、信诚泰煤站、同源泰煤站、公义恒煤站、泰华煤站、协记诚煤站、余庆永煤站、县煤建公司,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
10.傅家大院:
傅家大院位于元村镇谷村东西大街北侧,是一座具有中原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清代建筑群,是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集文武教馆于一体的体现运河文化的院落。嘉庆十二年,傅恭中武举后,大院得以全面修葺、增建,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由五套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成为大运河南乐段富有运河文化特色的大宅院。
11.碑刻
“右谕通知碑”
右谕通知碑刻立于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碑高2米、宽0.68米、厚0.22米,青石质。碑文竖行共21行,满行80字。该碑主要记述了卫河漕运的各项章程和违反章程的处罚办法,保护往来商船和客商。漕运章程的发布对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元村集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卫河东堤碑记”:
“卫河东堤碑记”立于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碑长2.31米,宽0.76米,厚0.25米,青石质,碑文竖排左读,7行,满行50字。碑文主要记载了时任南乐县长魏汉斌带领卫河周边群众三万余人,历经数月修缮加固卫河东大堤,防范卫河水暴涨,确保卫河沿岸村庄不受卫河洪涝之灾的大事件。
“望京”石刻:
望京石刻长1.16米、宽0.50米、厚0.18米,立于为元村集土城北门,正面刻“望京”二字,清同治元年(1862)元村集仝立。早在北魏时元村古镇已有土城,共有四门。经历代重修,直到清晚期仍在使用,其中北门为“望京门”。该石刻从侧面反映了元村集在运河漕运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审核:安红岩
图文:高中利
编辑:李冰冰
- 上一篇: 【文化快报】南乐县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精彩呈现
- 下一篇: “欢乐年夜”美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