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文化快报】非遗里的传统中国节——清明节

发布时间:Apr 4, 2025 | 作者:文化南乐


清明节气和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根据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所引《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日的清明,到唐朝才形成,而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记载。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32.jpg

《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生活日趋都市化,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图景。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祭祖节日。

2006年,清明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与寒食节、上巳节以及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有关。



介子推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饥饿难忍,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重耳得以恢复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之人,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却找不到介子推。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观音菩萨洒甘露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下了十天十夜暴雨,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观音菩萨心生怜悯,在清明这一天施展神通,将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顿时乌云散去,风停雨住,洪水退去,大地恢复生机。为纪念观音菩萨的慈悲救度,人们在每年清明节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幸福。

清明雨的传说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时节的雨与一位名叫“杜牧”的仙人有关。传说杜牧是一位掌管雨水的神仙,他为了让大地在春天得到滋润,特意在清明节前后降下细雨。因此,清明时节的雨被称为“清明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摆放供品(如食物、鲜花等)、上香等,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38.jpg


踏青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出游踏青,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与家人、亲友一同欢聚,增进感情,体验春天的美好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42.jpg

食清明粥

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之一是清明粥,也叫祭祖粥。人们会准备清明粥供祖先食用,同时也会自己品尝这一传统美食,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47.jpg

食青团

清明节另一个传统美食是青团。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根据当地习俗,有些会做成纯粹的青团、青饼,有些会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插柳

清明节插柳树的习俗源远流长。人们将嫩绿的柳枝插在门前或墓前,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并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50.jpg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放的风筝挂着彩色的小灯笼,如同星光闪烁,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样做意在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课本中的清明节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54.jpg

微信图片_20250421094357.jpg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表征万物“吐故纳新”的节气,也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孝道与亲情,人们在此时祭扫祖坟、缅怀先烈,感恩先辈的奉献,凝聚家族与民族的向心力;同时,清明正值春光正好,人们踏青赏春、亲近自然,体现出古人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追思与赏春中,实现了精神的传承与身心的滋养 ,延续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情感脉络;此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历史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忠义精神与家族观念,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变为倡导环保、文明祭祀和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节日,成为一个兼具历史传承与现代意义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终审|程双伟

审核|赵晓阳

编辑|李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