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传统文化大讲堂:春节习俗(一)

发布时间:Jan 28, 2025 | 作者:文化南乐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周朝开始产生“年”的名称,西汉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辛亥革命胜利后,始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俗称阴历年。



  

熬年守岁

   守岁,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就是从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一直熬夜到新一年的到来。

   关于守岁习俗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它生性凶残,从飞禽走兽、鳞介虫豸,到五畜人类,无所不吃,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即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消失无踪。

  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熬年守岁后来逐渐演变为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污垢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安康。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微信图片_20250206094934.jpg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祈福、吉祥、平安等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起始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种类丰富多样,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宋代王安石《元日》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微信图片_20250206094938.jpg

审      核:程双伟

图文整理:王祥领

编      辑: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