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话说南乐民俗(四)

发布时间:Jan 24, 2023 | 作者:文化南乐






      说说谜语

  谜语,一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二是比喻奥秘的事物。

  谜语起源

  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结晶。有文字记载的谜语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谜语已十分流行,叫“廋辞”和“隐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应该是源于此。

  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写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

   清朝中期,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南乐是造字圣人仓颉故里,与文字相关的谜语历史久远。建国后谜语竞猜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一。2007年后,南乐县文化馆首次把谜语竞猜活动搬到了繁华街区、广场,成为全民参与的普及性活动,形成了“谜彩元宵”文化活动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

【历年谜语竞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传统诙谐谜语选

1、小时头发白,老来头发黑,无事戴帽子,有事要秃头。(毛笔)

2、鸡蛋垒墙。(南乐,方言音难luo)

3、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4、馍馍馏不透。(韩留,谐音hai liu)

5、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鳖)

6、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7、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蒜)

8、八戒偷看美女淋浴(雾里看花)

9、大嘴亲小嘴(吕)


传说

  1:据《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呵,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相传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于是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首歌谣采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夏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这首歌谣,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2、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 ***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

   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

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